(相关资料图)
所谓“镜头下的负担”,是指师生为配合学校专题片、宣传片等的拍摄而承担的额外工作任务。
视频技术的发展为学校记录和展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,但在一些地方却成为师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来源,并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。为了宣传办学成果或者通过评比考核,学校动辄会制备一部专题片,如果专题片本着客观的态度,真实记录学校活动、学生成长,随记随拍,既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,也不打扰师生的学习生活,还能生动展示学生成长和学校工作,这样的拍摄并无不可。
可有些专题片拍摄,为了追求视觉冲击,不惜让师生在镜头下各种摆拍,反复排练,以期捕捉精彩瞬间,通过“美颜”包装,让最终的视频展示“养眼”,这势必耗费相当大的精力,给师生平添负担。为此,有教师抱怨,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被打乱;经常“出镜”的学生吐槽,过多的学习时间被占用;而被“滤镜”滤掉无缘露脸的学生可能怀疑自己的身材和长相,进而产生颜值焦虑。
其实,不止专题片的过度追求“养眼”,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,用“美颜”术包装教育成果的现象在一些学校时有出现。比如教师参评公开课之前,要求授课班级学生按照制作好的脚本反复排练,以期正式比赛时达到精彩纷呈的教学效果;对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及家长千叮咛万嘱咐,以期回答时虽言不由衷却也天衣无缝等。从本质上讲,类似的“美颜”术是形式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,必须下大力气纠正。
评价引导行为。对学校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的上级部门,要提高专业能力,练就一双“慧眼”,能够透过“美颜”术的过度包装识别教育成果的“真容”;要走进学校,融入师生,扑下身子,掌握真情况,找准真问题,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;要坚持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的教育理念,对虚浮作风亮明立场,让“美颜”后的成果不受待见。
学校无小事,事事皆教育。学校要以学生为本位,以学生发展为目标,所有努力都尽可能在实质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。同时,学校也要有敬畏之心,如果某项工作的中心是凸显学校或教师,偏离了服务学生这一“本位”,是为了彰显学校的政绩或成就教师的虚名,脱离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这一“靶心”,开启的是“美颜”“滤镜”模式,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,那么这项工作不仅会造成时间、精力、资源的浪费,还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。
因此,学校当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审视“镜头下的负担”等过度包装教育成果行为,自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,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。
(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